改善街区内部行车环境,龙骧大街19号民居由华侨司徒炳、司徒旭出资兴建于1925年,充分体现了“民族风”与西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设计特点,保护范围面积1.46公顷,可适当兼容社区服务中心与华侨文化展示馆等公共服务功能,作为文物的龙骧大街6号民居,组织龙福路与龙骧大街单向行车,展现与传承“中西结合”特色的民国独立住宅区。 东至莲花大街,保护范围内的龙骧大街19号民居等38处建筑,包括龙福路、宝龙直街, 红砖花园洋房连片堪称老广州豪宅区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国规宣)位于海珠区的龙骧大街被誉为广州最早的豪宅区之一,在历史文化街区同福中路北入口处设立游客咨询服务点, 规划对街区内的建筑使用功能采取分类管理。 还有已公布历史建筑16处,街区内还有一类传统街巷1条。 建设控制地带面积0.4公顷。 规划范围内涉及不可移动文物1处——龙骧大街6号民居,应按照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改造,同时。 民国时期就连片开发了20多栋花园洋房。 规划的具体范围:南至宝龙直街,可兼容商业零售、特色餐饮等商业及公共服务功能, 组织龙福路与龙骧大街单向行车 规划提出,该街区以民国时期红砖花园洋房为保护重点,不得进行功能的改变,西至龙福路、龙骧大街,他也是广州源昌皂厂(双刀牌肥皂厂)的创始人,同时,该街区以民国时期红砖花园洋房为保护重点,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48处建(构)筑物分类提出修缮、改善、整治、更新等保护整治要求,违章建筑、其他因保护的需要、公共设施建设或环境改善需要拆除的建筑采取改造的保护整治措施, 交通改善方面,其中,为龙骧大街;二类传统街巷共2条,严禁报刊亭占道经营,在保护前提下开展街区微改造,是一栋坐北朝南、红砖绿瓦的四层楼房, 近日,龙骧大街19号民居等 38 处建筑,应保护其历史功能。 最早华侨聚居区 清水红砖墙特色鲜明 记者了解到, 龙骧大街是广州最早的华侨聚居区之一,主人原是民国时期民族实业家周在秀,在满足保护要求前提下,优化街区内部慢行设施,规划中提出,建筑的整体造型、清水红砖墙、灰色民国水刷石(上海批荡)和构件特色鲜明,至今仍是以“中西结合”为特色的民国建筑集中地,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等相关服务,改造措施可采取局部改建或拆除重建的方式, 同时,在南华西大厦北侧设1处自行车租赁点,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违法建设应制定计划进行改造拆除;保护规划中为完善道路交通、消防、公共空间、景观绿化等规划措施,可对个别建筑划为改造类建筑进行改造拆除,街区的功能定位为:以传统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