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邓和平 摄 (改革开放40年·话变迁)高铁工人看“中国名片”:40年变化翻天覆地,未来智能化可期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电 (张文绞)中国铁路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中国高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在29日北京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来自中国高铁一线的5位工作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高铁发展历程,以及未来高铁发展前景。 变化翻天覆地 成就令人惊喜 过去40年,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赵红卫列举了一个数字,截至目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66%,是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场景最丰富、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另外,中国已经具备了全套完备的技术体系,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性转变。 对于中国高铁的发展,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州机务段高铁司机、首席技师陈承仪感受深刻。他回忆,以前蒸汽机车的环境非常恶劣,有句顺口溜形容铁路司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炭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后来发展到内燃机车,司机室虽然没有煤灰,但噪音大、油污多,工作服经常脏兮兮、油腻腻;现在是高铁时代,司机室宽敞、明亮,司机们穿西服、打领带,在移动的“办公室”驾驶列车。他感慨,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张润秋每天主要的工作是确保旅客在车站的出行平安有序,高铁发展给她最大的感受是“服务之变”。首先,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高铁出行,以京津城际高铁为例,2008年日均发送旅客约4.9万人,2018年上半年日均发送旅客约8.2万人,说明高铁成为更多旅客出行的首选。其次,运输服务发生了变化,从纸质车票到电子车票,从普通绿皮火车到现在的复兴号列车,从人工检票到自助身份证刷脸识别进站,从售票处排长队购票到互联网购票,从原来火车上推车卖货到现在实现网上订餐,“40年前不敢想的都实现了”。 畅想高铁未来 智能化前景可期 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标志中国铁路迈入高铁时代,相继形成“四纵四横”高铁网,中国成为全球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首席导师吕关仁认为,未来中国将会率先建成世界上最现代的高铁网络。 吕关仁描绘了一个场景,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茫茫雪山到天涯海角,更多的复兴号列车将穿越城市乡村,跨越田野阡陌,相邻大中城市1至4小时到达,城市群半小时至2小时到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速,“公交化”的便捷,中国高铁将成为更多人出行的首选。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动车组机械师董宏涛的工作有一个特点是“黑白颠倒”。他说,每天晚上人们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候,动车检修库还是灯火通明、一片繁忙的景象,希望未来动车检修工作能够实现自动化,逐步减少人力和劳动强度,使中国动车组检修更智能化、现代化以及高效。 在张润秋眼中,未来高铁应该是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完美结合。“旅客来到车站,智能机器人可以为旅客提供全程进站引导,如果旅客在车站遇到困难需要求助,直接点击求助按钮,后台自动选派一位智能机器人来到旅客身边,开启困难解答模式。” 展望高铁未来,赵红卫介绍了动车组发展的三个方向。第一是朝着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后续会研制出适应不同环境线路,不同速度等级的动车组;第二是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未来会采用更节能、可降解的材料,把污染降到最低;第三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未来京张高铁、京雄城际铁路会采用智能化的技术,包括智能维修、智能服务。 赵红卫还有一个愿望,她希望未来能够在国外坐上按照中国标准生产和研制的动车组,使中国高铁的品牌闪耀世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