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赴涟源市三一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团进行“竹编文化”实践体验课。实践团全体15名成员以及来自三一学校的24名四年级小学生共同参与本次课程活动。 据悉,道童村自明朝以来,便开始利用孙水河将竹编制品运往全国各地。悠久的商贾文化历史孕育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商人,涌现了梁稳根、肖自江等著名企业家。2019年起,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反哺家乡,北京三一公益基金会在道童村设立道童实践基地。 (道童竹编文化墙 拍摄:袁姝睿) 在此次课程开始前,实践团负责人曾皓夕、匡惠美、汤磊前往实践基地与基金会负责人朱理进行对接。朱理指出,竹编文化是道童村的一大特色,弘扬竹编文化,推动竹编制品走出去,对于道童村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竹文化课程是三一学校的特色课程,是校本化实施国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重要载体。实践团聚焦“竹编文化”,带领学生们前去拜访本地道童村内的一名竹编师傅。活动采用了“观看学习+调研采访”形式,通过积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期望探索出一条创新型传承竹编文化的道路。 (刘师傅为学生演示竹编过程 拍摄:袁姝睿) (学生向刘师傅提问 拍摄:袁姝睿) 竹编师傅姓刘,已经六十多岁,自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竹编技艺,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课程刘师傅将为学生们演示竹筐的编制过程。他用砍刀将已经劈开的竹筒表面刮去,削成较薄的竹片,一层层进行打磨,重重工序后制作出适合编织的篾层。为提升展示效率,师傅提前准备好半成品即竹筐已经编织好的底部,再往上叠加一圈圈篾丝,最后呈现出严丝合缝的完整竹筐。小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师傅的手法,不时用小手比划着发出疑问,师傅挂着和善的微笑耐心解答。四十分钟的时间过去,学生们热情未减,围着师傅做好的成品发出感叹。 (团队成员张悦婷采访刘师傅 拍摄:袁姝睿) 学习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张悦婷就竹编学习方式、用途以及各方力量补贴来源等问题与刘师傅进行了访谈。刘师傅表示,目前学习竹编的年轻人较少,而且受到机器智能化高效制作的影响,手工竹编制品渐渐走向了衰落。“竹编”的精神传承与技艺传承在当今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刘师傅和实践团成员及小学生合影 拍摄:袁姝睿) 竹编作为一项非遗手工艺,浸透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工匠手作的点滴心血。此次课程以实地访察和实物演示的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对于竹编文化的真实感受,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直观呈现,是传统文化精粹在当代传播与弘扬、坚定不移走文化自信道路的实践探索。 通讯员:曾皓夕 陈冬悦 图:袁姝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内容不当,请联系我们qq980047777及时修正或删除。谢谢! http://chinasyjj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