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就对碳减排相关的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1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指出,“对‘两高’项目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试点,设置碳排放评价专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将碳排放影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从设计源头进行碳排放管控,进一步加强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管理。 202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对能耗量较大的新兴产业,支持引导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同时还指出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组建碳达峰碳中和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碳相关行业发展迅速,碳排放评估师等相关人才需求旺盛。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 履约完成率99.5%(按履约量计)。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1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867亿吨,累计成交额80.76亿元人民币,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碳排放评估等相关人才也迎来了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 受疫情影响,今年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并不如往年火爆,但双碳相关职位需求异军突起。求职招聘平台猎聘网发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的热门细分领域中,新发职位同比增长最多的是碳中和领域,同比增长408.26%,由此可见相关人才的紧缺程度。 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完善碳减排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由中国节能协会联合中企工培(北京)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展“碳排放评估师专业技能岗位人才培训及考试工作”。 碳排放评估师是指对各用能企业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减量进行评估并形成量化报告的专业技术人员。 该项碳排放评估师专业技能岗位人才培训项目,通过多方论证,根据国家政策文件要求,结合市场企业真实需求,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的课程大纲和教学体系,旨在培养一批能够系统了解温室气体危害及碳排放相关理论知识;了解行业和碳排放发展现状及趋势;能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能编制温室气体量化报告;掌握碳排放核查规范,熟悉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的流程,掌握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及方法;熟悉当前碳排放评估、评价相关政策法规,能初步制定企业碳管理策略,为企业碳减排提供评估服务的人才。
中国节能协会成立于1989年,是经民政部注册的节能领域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在业务上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业务范围涉及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和社会节能等领域。协会主要从事节能政策研究、标准制定、节能监测、节能技术评估推广及节能领域的相关培训与咨询等方面工作。 碳排放评估,对于从源头上控制进行碳排放量管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降低能耗起到很好监督管理作用,同时,碳排放评估师对于碳交易和碳金融的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可以促进碳排放的有序流转,保障流转方的合法权益。此次碳排放评估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对于完善碳减排人才培养,推动我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全面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内容不当,请联系我们qq980047777及时修正或删除。谢谢! http://chinasyjj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