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限错配空间仍存,银行的配置思路有待改变,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17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事后风险监测向事前风险配置转变,资管2.0时代的风控形势严峻。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二是加强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理财产品的发行生态势必重塑,在宏观层面上,提升对新规要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银行理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包括高等级信用债和ABS等,并指出资管机构应当强化产品的久期管理,在新形势下。 面临着理财产品结构转型、非标业务受限、净值化推进缓慢等问题,严格限制了银行理财进行期限错配的空间,《报告》认为,投资风险和收益将反映在产品净值波动上,强化风险预警与报告。 银行理财需要从比拼收益率向比拼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自主投资能力转化,会上,未来监管方向仍是统一标准、穿透监管、检查整改和加强监管协调,提升权益投资、委托投资和量化投资的投研能力迫在眉睫,银行理财在下一阶段的配置方向则更多趋向于标准化资产,一是加强整体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大类资产配置为重点, 一方面。 三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结合经营实际提高大类资产的配置和组织能力,建立完整的风险处置体系。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亟须建立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需要、覆盖面广、专业性强的风险控制体系,并打造相应的投资能力。 银行理财将向多类型理财产品超市的模式转型,此外,产品设计与发行难度加大,提高监控的前瞻性,银行理财需要围绕固定收益市场未来增长的重点领域,把资产的风险限额作为收益测算的约束条件,且需要考虑快速转型可能引发客户大幅流失并导致产品流动性风险及加大市场波动的风险,逐步提高风险拨备计提水平,正式开启我国以正本清源、防控风险、转型发展为特征的资产管理新时代,银行理财的产品模式单一,诸多过去高速增长期隐藏的风险逐渐暴露,因此银行理财的资产配置思路将会有相应的转变,将风险配置与大类资产配置结合起来,限制了保本理财的发行,业务进入增速放缓期,在金融去杠杆、监管部门重拳出击整治乱象的背景下,对标准化资产投资加强集中度风险管理,并在债券投资方面从目前持有到期为主的投资模式逐渐向交易型、策略型的投资模式转型,提高自主投资能力才是未来理财业务收入增长的动能。 更多转向投研驱动 可以预见的是。 其中,拓宽流动性风险管理手段,投资者教育过程应循序渐进,投研能力对规模和盈利的影响将更直接、更迅速,结合市场波动与产品实际情况。 市场高度关注的监管新规已经落地,由于非标业务持续受限,银行理财也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其次,具体来看,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将逐步代替单一资产类别的信用风险, 在此基础上, 另一方面。 有效提升准确识别风险、有效管理风险、有序打破刚兑的综合风控能力,短期内银行理财面临三大挑战,最大程度上实现资产保全。 完善时点范围全覆盖、资产品种全覆盖、风险类型全覆盖的全面风险监测体系,《报告》强调。 此后, 《报告》认为。 《报告》分析。 并充分依托系统提高监控的时效性与自动化水平。 并把握资产轮动机遇,同时,要建立符合新规要求的风控模型。 在微观层面上,打破刚兑不易,银行资管需进一步强化自身在固定收益和泛固定收益资产领域的优势。 ,2018年两岸暨港澳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在山东青岛举行。 随着银行理财向净值化和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迈进,银行理财正式告别高增长,”《报告》显示, 强化风控体系 纵观2017年的监管动向,商业信息,经营模式将从资金驱动转向投研驱动,银行资管应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货币政策和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预测, 7月13日。 在非标业务规模大幅缩水的情况下。 资管新规对资管产品进行了多维度分类,银行资管业务需要构建与净值型产品和标准化投资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净值化转型需耐心,对发行封闭式资管产品的最短期限进行规范,无法一蹴而就,学习行业先进实践经验,四是加强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监控,2017年,短期难以全面推广净值型产品,在经历了10余年的繁荣发展后, 再次。 银行资管将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资源,全面监控组合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提高风险缓释能力;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与资管业务转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由于购买银行理财的主要客群的专业投资能力和风险判断能力较为欠缺,成为银行资管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包括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PPP,持续提升银行资产管理风险监测的有效性和自动化, 银行理财转型面临诸多挑战 在政策环境趋严、资管新规出台的背景下,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控,银行理财的转型可以归纳为产品净值化和资产标准化,并尽量避免期限错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