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推动社会发展,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却是企业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好的科技成果是可以造福人类的,就比如3D生物打印血管技术的研发,实现了血管再生,可以说是人类健康事业的重要进步。如果想让这项科技成果造福人类,就要让它应用于市场,蓝光发展领导人杨铿看到了这项科技成果的重要价值,开创性的提出了“核心技术+资本”与“科学家+企业家”的模式,让3D生物打印血管技术发挥更大作用。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双创周上,一台四川成都高新区推荐参展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引发关注。“配合‘生物砖’技术,依靠云平台的数据模型支撑,我们借助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的实现了血管再生。我们在实现器官再造的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几天后,国际再生医学研究应用与规范联盟主席、“千人计划”专家康裕建,在成都发布会现场介绍着这台全球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当更多人好奇何时才能打印器官时,杨铿想的却是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得更顺畅,让科学家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声里,杨铿一直在打磨“核心技术+资本”与“科学家+企业家”的模式。
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表示,唯有让企业家和科学家结合,让核心技术和资本结合,才能将成果有效转化。应该怎样结合?杨铿说,用最符合我们战略发展的商业模式,把这种商业模式实践好,我们的企业家和科学家才能结合起来,我们的核心技术和资本才能结合起来。 杨铿认为,在这个领域,我们转化率不高,这是为什么?怎么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样让这些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变成商品。可能是市场运作和商业模式的设计,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资本和核心技术结合,让我们的科学家的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是几方面,而不仅是简单的一个方面,我们是社会的人,我们有社会的价值。我们是具体的人,我们有具体人的需求。怎么样最有效地进行结合?那一定是股权。 杨铿认为,如果只有以上的结合,而没有最好最先进的商业模式设计,那也成不了大事。刚刚我们看到创新阶段、孵化阶段和逐步的成熟阶段,一直到技术的成功,怎么样以最快的速度让技术的价值最大化。我们现在的战略把3D生物这一块分成了三个板块:长期需要三五年甚至八年去研究和逐步推进的;还有中线的,就是用一两年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最后就是还需要有短线的。 科学家终其一生研发出来的科技成果想要投入市场,必须与资本结合,蓝光发展领导人杨铿一直关注大健康事业,以精准的眼光发现了3D生物技术的价值,并积极促成的这项技术向市场的转化,从而造福更多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