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是一南一北的两个全国性金融中心。只是到了蒋介石建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才变得一枝独秀。这段时期的很多实业家也大多从上海发展起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江阴叶氏兄弟创办的上海永和实业公司和他们的月里嫦娥品牌系列化妆品、日用品。
民国时期的上海金融神话 作为外贸中心,上海在外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中占比超过80%;国内贸易进出口方面,上海一个口岸的贸易值,相当于汉口、天津、广州、青岛、汕头和重庆6大口岸贸易值的总和;作为工业中心,上海是民族资本最为集中的城市;作为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外国对华银行业投资份额的80%,是中国绝大多数重要商业银行的总部所在地,全国的金融决策中心、监管中心。 上海逐渐发展为中国最大的通商贸易口岸,各色各样的货物开始大量进入上海,在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之时,也冲击着上海旧有的行业,其中洋货化妆品的传入,就使得上海原有的香粉业逐渐被淘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洋货化妆品逐渐占据了上海化妆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化妆品输入量不断增加,导致化妆品一项的漏卮越来越大。 在洋商的刺激之下,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化妆品业有利可图,开始设置厂房,购置机器,仿照洋货,自行制造。1910年,广生行在上海建立分行,标志着民族化妆品业在上海的兴起,随后至1919年,上海又兴起了一批新式的机制化妆品企业,其中以成立于1918年的永和实业公司和其月里嫦娥品牌最有代表性。
永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民国七年1918年,由江苏江阴人叶钟廷、叶翔廷兄弟集资300两白银所创办,址设上海南市新北门积善寺街大康里。叶氏兄弟早年在上海“德余号西洋庄”(主要销售欧美产品)和“昌盛号东洋庄”(主要销售日货产品)从事日用杂货批发、零售业务,但“五四”运动后,国人多次掀起“抵制洋货,使用国货”的爱国热潮,从而引发投资实业、发展国货的想法。初期,该公司曾陆续生产“月里嫦娥”牌牙粉、牙膏、爽身粉、香粉、香皂和香水等一系列日用化学品而闻名于世,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在20年代末,又推出“永字”牌热水袋、橡皮球、套鞋和球鞋等优质橡胶制品,同样享誉中华,成为国货名牌。 此时的上海,不只是全国金融中心,也是远东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与时下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国际金融中心1.0时代”的上海,短暂地感受到了作为金融中心的巅峰体验。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在上海开业,财政部长宋子文兼任央行行长。 以化妆品行业看民国时期女性形象嬗变 1931年,上海有华人创办的化妆品企业138家,外商创办的企业37家。比较有名的企业如永和实业公司、五洲大药房、上海怡昌洋行、上海茂生洋行、广生行有限公司、家庭工业社、美国旁氏化妆品公司、美国化学工业公司、日本中山太阳堂等,这些企业基本都是以生产各类化妆品为主。中国古代化妆品以粉、黛、胭脂为主,后来大量西方护肤美容品涌入中国,传统的化妆品逐渐丧失其地位,被日益廉价的西方新式化妆品取代,但那时化妆品的定义与现在有着一定的差距。1933年《申报》上名为《一年来至国货化妆品业》中指出,“化妆品以广义言,包含牙粉、牙膏、香皂、花露水、生发油、香粉、扑粉、雪花粉等。”此外还有一些涉及了医药方面的产品,在当时都隶属于化妆品的行列,如祛痘类的产品。因此当时在药房、百货公司、洋行等地都能够买到相关的化妆品。
“海”纳百川:金融之水汇民国 有足够影响力的金融机构的存在,是金融中心得以强大的基础。置身十里洋场,各种实业商业气氛浓厚,竞争激烈,各行各业快步成长,诚如上海文化史研究专家叶文心教授对1928年中国银行总行迁沪后的变化所言:“官场那套排场行不通了,如果要有商务上门,就得改变作风,建立一种节奏明快的企业文化。老师傅们适应不了,银行行员转而招聘来自新式大学经济、法科、外文等系的毕业生,从而建立了一支气象一新的专业队伍。”民国时期各个行业的良性竞争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乃至远东金融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