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武夷山茶叶因其特殊的香气和绝佳的口感,在市场当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部分。茶叶向海外北销欧洲,南销南洋,在中国内陆以北的地区,却还鲜少有所建树。邹茅轩从父亲邹英章手中接过邹家时便做出决定,开拓万里茶道北线,为茶叶市场开拓新的生机。在当时的年代中,晋商之中多为中药世家,但也有经营茶叶的商贾,而且资金雄厚,产业极大。当邹茅轩寻找上门之后,对方并没有当即同意。 邹茅轩不辞辛苦,一次次的上门,最终对方被邹茅轩的坚持打动,决定南北合作,打开北方和武夷山茶之间的贸易往来。不过从南往南易,从北往南难。商路的开辟并不像邹茅轩所想的那么简单。 首当其冲就是运输问题。当时官道不通,多有前朝的余孽,以及一些占山为王的人。想要平安运输,基本不可能。在初期,运输的茶叶就此都被夺掠,虽然报关,但依旧无济于事。而这些损失,大部分则还是有邹家承担。
邹茅轩当机立断,决定改变运输路线。他找上晋商常家,商议之后,共同出资,在下梅的芦下巷景隆宅、新街巷、罗厝坊设立了茶号,利用这些茶号为生产作坊,雇佣茶工,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乌龙茶、砖茶等方便运输的茶叶。 这样一来,就能够避免茶叶太过散装,而浪费运输物资,能够极好的避开不稳定因素。就这样,只要茶季之后,邹茅轩就直接怼茶叶进行分类和加工,而后经由梅溪水路汇运至赤石渡口,经由晋商常家的人查验之后,在调度当地工匠达千余人,用车马运至江西河口(现在的沿山县),然后再走水运至汉口,达襄樊,转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镇。接着就是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于鲁村换畜力大车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归化,再换骆驼至库仑、恰克图。 当然,这这一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为艰难。 邹茅轩耗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将茶路北线走通,真正实现了下梅之茶,北传万里的壮举。至此,邹家的危机也彻底解除,还更进一步。仅仅是三年的时间,不仅实现了万里茶路北线的初步开通,更是为邹家带来了数百万两纹银的丰厚利润。邹家用这些钱广修道路,打通关节,使得茶叶之路更加平安顺畅。 随着下梅之地的整顿,连带南北茶路的销售,也大幅度的被影响。首先就是茶路北销,不仅大力的节约了运输的时间,操作的过程,更是免除了中间各种运输中存在的倒装制作的成本,使得往年一年只能一运,或者两运的方式,直接提升到了茶季等同。茶收几次,就能够出运几次,这样一来,在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同时,更是扩大的了交易量,使得邹家单单是北路茶线的利润就高达数万两,真正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茶商世家,传承至今,充满了历史的厚度与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