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综合 科技 财经 图片 生活 公益 热点 健康

热点

旗下栏目: 电力 商讯

扎根乡村,建设“硒”望稻田

来源:中国商业经济网 作者:小布点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6-29
摘要: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 谷雨时节,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插着竹签、拉着无尘布、搬运者种子托盘、拉着水管在田间地头忙着春耕育秧。 这是我们农甜团队在旧州村的第三个年头,农甜团队负责人罗伟对记者说。 农甜田园生态建设是贵州财经大学驻旧州村研究生罗伟和

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

谷雨时节,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插着竹签、拉着无尘布、搬运者种子托盘、拉着水管……在田间地头忙着春耕育秧。

“这是我们农‘甜’团队在旧州村的第三个年头”,农“甜”团队负责人罗伟对记者说。

农“甜”田园生态建设是贵州财经大学驻旧州村研究生罗伟和驻旧州村第一书记梁龙共同提出,该项目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对贵州山区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适度工程改造,通过结合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苗乡农耕文化和乡村田园旅游,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田园生态生产经营。

“‘农甜计划’的项目重点在于推动少数民族村落挖掘农田潜在价值,以实现产业升级;帮助少数民族村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和壮大村域特色产业;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发扬民族特色田园文化,大幅提高农田经济效益。”罗伟介绍说。

罗伟和团队成员正在搬运泡沫穴盘

“贵州财经大学农‘甜’团队组织一千余名‘学生农民’队伍,‘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服务于台江县旧州村、小河村、坪水村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村落,为产业科技下乡助力少数民族村落发展贡献他们的青春力量。”贵州财经大学教授驻旧州村第一书记梁龙介绍说。

农“甜”团队提出“稻田小循环,村级产业大循环”的生态产业发展理念。在稻田中实行稻谷种植和生态养殖的小循环,在整个村域以稻渔种养为中心,构建整个产业的大循环。将富硒技术、循环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有机融合到农田田园生态系统中,挖掘出了农田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进一步筑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历经两年多的发展,团队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日趋成熟。“目前,已经服务了台江县旧州村、良田村、白枝平村等16个少数民族村落,帮扶农户5526户,师生累计驻村达到1321人。截止2022年底,受帮扶村村集体累计收入达到8228万元。”罗伟自豪的向记者介绍说。

“农甜”驻旧州村师生合照(从左往右:张雪飞、罗伟、方常远、李海兰、王丽琴、谢美娟、钱雪艳、石春柳、熊钰连、张文豪、刘廷浪、周月阳、滚学凯)

“多亏了农‘甜’团队为我们带来了产业发展规划,我们村这两年变化大的很哩!”村民张梅花向记者说。这些变化要从农“甜”团队来到这里开始说起。

“地势起伏大、地面比较破碎、土地石漠化、山脉众多。”罗伟向记者回忆他第一次来到这里看到的画面。

贵州自然地理地貌特殊,是一个地势起伏大、河流侵蚀切割强、地面比较破碎、喀斯特发育的山地性高原,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占81%,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分布的省份。

由于耕地零碎瘠薄、地势复杂、缺乏种植管理技术和资金支持,农业生产成本高,收益低,许多农民不得不选择放弃农田,转而从事其他收益更高的行业或外出打工。

“在贵州这样的山地省份,应该根据自身的地形和地貌特征,结合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罗伟介绍说。

“稻渔田园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能有效的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农民流失和农田弃耕撂荒现象,从而提高耕地利用率;同时也可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贵州财经大学教授驻旧州村第一书记梁龙介绍说。

在稻渔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与种养系统的生产过程相结合,形成循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殖猪、牛、獭兔等家畜,利用它们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施于蔬菜、水果、谷物等作物,蔬果废叶也可用作稻花鱼的食物,形成良性循环。

稻渔小循环、种养大循环是指一种以循环农业为基础的系统性综合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围绕稻田种养构建村域整体养殖业和种植业循环。

“每亩水稻田可放养3000-5000尾鱼,投喂饲料应适量,同时加强水质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保证渔业养殖和稻谷生产协调发展”罗伟介绍说。

在稻田边缘种植经济作物,如蓝靛、冰糖橙等,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的同时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农作物种植中,通过有机肥的使用和循环利用,构建种养大循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循环流转,多种农业生态系统的协同并进,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甜”团队参与施洞镇旱育秧现场

在稻渔小循环,种养大循环的产业基础上,为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村民收入,罗伟和他的农“甜”团队将目光聚焦到了富硒农产品上。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拮抗重金属、保护视力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硒对于人体健康十分重要,但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硒,必须从外界摄取,因此食用富硒食品成了一个简单又关键的补硒途径。

农“甜”团队主要使用纳米富硒肥,通过土施和叶面喷施等方式,种植富硒水稻、富硒水果等农产品。

“我们还攻克了家禽的富硒技术。”罗伟向记者说。

富硒家禽的养殖要点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富硒物质,如富硒酵母、富硒磷酸一钙等。还可以让家禽自由觅食自然生长的植物、小动物等,让它们的饮食更加多样化,从而提高家禽体内富硒物质的含量。要为富硒家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应当注意保持饮水清洁,减少污染物对家禽体内富硒物质的影响。

“养殖富硒家禽并不是简单地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富硒物质,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家禽的科学养殖方案。”贵州财经大学教授驻旧州村第一书记梁龙介绍说。

“农甜”团队正在开展无人机喷洒富硒营养液现场培训

农“甜”团队以稻渔种养为核心,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渐摸索出了稻渔生态园种养循环、高密度稻虾种养基地、稻渔鸭农娱综合体等一系列技术体系和成熟的推广模式。

已经覆盖了施洞镇旧州村、良田村、白枝村、小河村,南宫镇巫西村、交密村、东老村、大田村等15个村。稻渔产业面积1000余亩,实现年总产值约625万元,毛利润约115万元,带动户均增收约5500元,间接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收超100万元。

在进行种养模式探索的同时,注重乡土品牌塑造,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稻花鱼为龙头的“台江农产品”系列品牌。

回想起刚到这里的情形,再与现在的发展对比,罗伟不噤感慨:“我们当初的使命是把规划做进乡村里,把技术送到田埂边,把论文写在土地上。没想到自己和团队的一点点努力,会对当地的乡村发展有这么的帮助。”

农“甜”团队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保护与发展良田并举的理念,打造“稻渔小循环,种养大循环”的绿色田园生态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项目要通过学长学姐一代代传承给学弟学妹,‘农甜计划’的每一个成员不仅仅担负着荣耀,更担负着责任和义务。”罗伟坚定的向记者说。

驻村工作很苦很累,科研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农甜计划”把学习到的研究落于实处,做到“文能提笔写论文,武能下地种稻谷”,这需要“农甜”团队的同学时刻坚定信念,勇敢向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内容不当,请联系我们qq980047777及时修正或删除。谢谢! http://chinasyjjw.com
责任编辑:小布点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