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综合 科技 财经 图片 生活 公益 热点 健康

商讯

旗下栏目: 电力 商讯

高等职业院校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来源:网络 作者:小布点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4-23
摘要: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一个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民族和地区发展的文化源泉。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组成部分,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资源近 87 万项之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难

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一个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民族和地区发展的文化源泉。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和组成部分,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资源近 87 万项之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难点,主要表现在,人才匮乏,深度挖掘不够,守正创新不足,保护措施不力,高等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三全育人也不足。职业教育规模大,学生就业侧重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撑。我国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仅靠艺术学院和普通高校很难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借助于遍布各地市的大量高职院校,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也自然成为应有之义,同时将文化遗产纳入高等职业教育,充实课程思政内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当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快速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创新发展、开发利用为视角,从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制度体系、研究体系、推广体系、保护体系、育人体系等“五维”研究,既改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现状的不利局面,又确立职业高校教育非遗教学的重要地位。

2022年,教育部发布消息,将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需的新兴和紧缺专业,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全国目前已有162所职业院校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推动“非遗”传承领域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工作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参与进来,为高校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一个有效的措施是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职业教育传承。既能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现状的不利局面,又可以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基础地位,拓宽非遗教学手段和范畴,强化非遗教育实践育人效果,让非遗教育成为我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1、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种类以及其生态环境。走访档案馆、文化馆,访问民间艺人,收集素材,对非遗素材的流源、功能、审美标准等梳理和总结,分门别类进行调查摸底。分析非遗在特定地区发展态势不均衡原因,并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建设性方案,尽力避免非遗发展态势不均衡造成的“马太效应”,出现“荣益荣,损益损”严重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例如,鼓子秧歌(商河县、济阳县和阳信县)已经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而惠民县和临邑县的鼓子秧歌由于没有进入国家名录而导致其日渐式微,进一步挖掘未进入国家级名录的其他地区的鼓子秧歌,为下一步研究和保护发展建设工作提供宝贵的翔实数据。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政策研究。通过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政策,并对体制机制进行研究归纳,以期梳理政府、文化产业、高职院校能够发挥的作用,探索其相互之间协同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而充当“智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

3、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融入途径研究。审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方案的可行性和途径;调查分析高职院校艺术学科设立状况,着力研究没有艺术学科高职院校如何增设学科方向,形成学术团队,打造稳定、专业可持续的传承创新团队;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艺术价值,丰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内涵,增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社团运行和激励机制,分专业、分年级探索学生学分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激励效果和途径。

4、多样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研究。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高职院校学科团队建设路径,借鉴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以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基础,研究如何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与重构发展的新时代保护手段。

5、探索高职院校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贯通与融合,研究构建学生学分制普遍参与与社团重点培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叉呼应的课程体系;探究艺人进校园、学生进社区互动下的“网络传播”、“课堂教学”、“校园展出”、“学徒制”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既打上地方文化的烙印,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6、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趋势和途径。通过对文艺团体、文化产业发展轨迹研究,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研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高职院校主动与文化产业对接合作,共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品牌和优秀剧目,实现总书记提出的“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逐步打造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的“金名片”,并对其市场化推广进行可行性研究。

“提升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有数千年文明史,有曲折、悠远的历史故事,也有丰富、精彩的现实故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要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者系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王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内容不当,请联系我们qq980047777及时修正或删除。谢谢! http://chinasyjjw.com
责任编辑:小布点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