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优化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凸出专业特色,完善教学资源体系,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显著提升了本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竞争力。2015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院长台新民教授率领团队对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立项的市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现场评审验收,验收过程中专家们听取了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及成果的详细汇报,实地考察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专家们一致认为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能够体现专业特色;实训室建设达到要求,师资、课程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教材建设成效很大,有数量,有质量;领导重视,工作细致,财务台账规范、标准,最终顺利通过了温州市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结项验收工作。2016年,学院院长胡新根、副院长贺文华、教务处处长杜友爱、各教学单位负责人及其他专业负责人听取了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内的10个专业负责人就本专业参评省级优势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定位等多个方面的详细汇报,院长胡新根强调,各专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强化资源整合。副院长贺文华指出,申报材料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体现自身优势,明差距、补短板。2022年,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开启了特色专业学科集群建设申报论证工作,参与申报论证的专业群包括智慧健康养老与管理专业为引领的医康养专业学科集群,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引领的智能制造专业学科集群,以大数据技术专业为引领的数字智能专业学科集群,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引领的智慧供应链专业学科集群和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引领的智慧财会专业学科集群等五大专业学科集群,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无疑是核心课程和重中之重。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基础和核心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和毕业生之间正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如何顺应时势,大局革新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课题。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革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就业导向型教学模式,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进而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明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发展培育所需人才。在具体目标制定中,高职院校应当紧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前沿,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主流社会需求,及时淘汰过时的培养目标并不断完善当下的新目标、新要求。企业应当在深入分析自身对人才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企业当下及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学校与企业双方在相互协调的条件下,对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制定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6]。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高职院校应当紧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前沿,通过与企业沟通了解主流社会需求,及时淘汰过时的培养目标并不断完善当下的新目标、新要求。企业应当在深入分析自身对人才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企业当下及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学校与企业双方在相互协调的条件下,对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方面不能固守旧有过时的课程体系,不能采用关起门来搞研究的封闭模式,应当进入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后深入分析企业各工作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关注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相关产业布局及前沿技术,进而构建不断推陈出新的、适应企业需求、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企业方面可根据自身项目实际需求和学校已有课程体系制定能够满足自身人才需求的企业课程体系,最终学校与企业要按照“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原则,共同协调并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开发方面,学校要及时淘汰不合理的、过时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实践项目资源,将其与理论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真实项目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企业需要积极主动提供所需的设备资源和项目实践基地。改进教学模式方面,企业和学校应当改进授课方式,针对不同需求灵活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如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可采用传统的班级单位进行统一授课,针对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可采用工作室模式,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实践课程,可采取项目团队模式,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独立完成真实项目,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评价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还包括对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业务素养考核评价,其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包含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基本实践能力考核以及项目推进能力考核等。 加强校企交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通过相互协商,以就业为导向,以德技双修、全面发展为关键目标,共同制定教育方案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打破了学校和企业互不联系,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交互、信息共享,强化了对学生企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教育行业,尤其是高职教育行业的主流教育模式之一。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面临着诸多阻碍。首先是“学校热,企业冷”的壁炉现象[3],尽管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参与热情很高,但企业相对比较淡漠,这是由于企业处于从属地位,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主导性不足,导致学生毕业后存在专业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契合度不足、职业精神不足等问题,导致企业难以在合作中实现其期望目标,进而导致合作机制难以长久。其次是当前校企合作多是围绕学科和专业知识,强调人才技能培养,缺乏有效持续的职业精神培养机制,从而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等问题。因此,加强校企交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势在必行。 目前主流的校企合作机制包括现代学徒制模式、引企入校模式、校企互动模式、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等。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利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教授学生与师傅之间的合作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型、专业技能型、创造性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高教是推动产教融入、校企合作,促进工程紧密结合、知行一体的途径。引企入校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合作建设计算机网络公司,进行办公自动化设备和计算机销售、维修和网络规划、配置、软件开发维护,服务周边政商客户和附近群众。根据企业管理模式要求,对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进行规范化管理。企业专家培训学生,让学生业余时间参与实际工作,根据学生特长参与开发、销售、维修、售后等不同岗位工作,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和增长工作经验,企业创造利润合理对企业员工和学生进行分配。引企入校模式为学校师生提供了真实的顶岗实践平台,参与项目还可以得到项目补贴。在校企互动模式中,校企建立实训室和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每个子项目模块都要从企业生产实际中提取,采取逐一过关的方法,加强学员的操作技能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学生进行校外实习。例如,学生参与安装和维护计算机、服务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参与网络布线、局域网部署调试、软件开发与维护等,增加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能,锻炼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能力。校企互动模式让更多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岗位,把学习和工作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进行技能提升训练。在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学生由学校选拔和企业招收共同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开设定向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企业和学校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安排授课内容,计算机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也能得到提高。订单班培养的学生不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技能水平,都能符合订单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学校就业率提升。 作者信息:张志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肖志坚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邱清辉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公布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项目名称: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301103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内容不当,请联系我们qq980047777及时修正或删除。谢谢! http://chinasyjjw.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