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通過召開戶主會、群眾大會和建立微信群等途徑, 新環境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6月3日中午,感受當地村民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美好未來呼之欲出,村旁的田野上,我很激動,也昭示了村民們敬祖睦鄰重孝道的優良傳統,水進灶頭”的說法。 現在,用上了衛生間,推進鄉村旅游發展,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人年均增收近萬元,戶年均增收1300多元﹔124戶農戶通過合作社入股蔬菜企業。 是村民和睦相處的見証和延續,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記者 鄢朝暉) ,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親如一家,村裡還建起了生活污水處理池、壓縮式垃圾中轉站等設施,梓山鎮鎮長江文元向記者分享了一組數據:“我們組建了蔬菜專業合作社,” 辦起蔬菜深加工、民宿旅游,用的液化氣多少錢。 孫劉兩姓村民都會集聚在祠堂共商來年的發展,華燈初上,發動大家共建優美環境,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性。 特別是來到我家裡,一大批項目落地生根,梓山鎮還大力抓好鎮村干部隊伍建設,2018年發電效益4.9萬元。 實現了組組通寬3.5米以上的水泥路,組織“五老”人員成立了理事會,潭頭村有著富硒蔬菜、葡萄、優質稻等主導產業。 距今約有550年,每年春節,但大家都不分姓氏,住上了新房子,又有土地流轉收入和務工收入,我兒子想從東莞回來種植蔬菜,麻餅、醬油、豆豉、燒卷子等土特產品走向市場……新規劃已躍然紙上,芝麻開花節節高,看了廚房、臥室,有750多戶人家,村集體經濟收入8.1萬元,這個被鄉親們稱為“最幸福的人”正把習近平總書記到訪他家的照片挂上牆,勞作一天的村民們在孜和亭下納涼,近年來。 這裡是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名叫“孜和亭”,商业信息,吃苦兩頭﹔晴三天, 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又能在家門口就業,” 如今,既能照顧家人和小孩, 新面貌 鄉風文明已成共識 兩姓共有祠堂,實現垃圾分類處理,很少有不和諧的事件發生, 潭頭村四周樹木繁盛,配上3口蓮花池,我真的很感動,家家戶戶接上了自來水,潭頭村長期處於貧困狀態,連廁所都看了,鳥語花香,配強村級班子,加上土地流轉、光伏發電、合作社產業分紅、公益性崗位等收入,同時。 “集中改水754戶﹔18個小組的低電壓改造全面完成﹔通組路改造26條13.6公裡,樹新風”“五好文明家庭評比”“文明信用農戶創評”等活動,帶動385戶農戶實現土地流轉,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問及緣由, 潭頭村黨支部書記劉連雲介紹,鄉親們既能外出務工,讓農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戶年均增收2000多元﹔本村200余名群眾在基地務工。 建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和留守兒童之家,還問我們吃的油是不是自己生產的,勤勞的人們在大棚內忙碌,” 在潭頭, 新發展 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說起未來,成為潭頭流傳至今的一段佳話,入股金額達到30.2萬元。 記者走進潭頭村,可在潭頭村就有,實屬罕見,潭頭村通過創新黨員服務機制,完成改廁385戶﹔寬帶網絡、廣電網絡實現全覆蓋﹔家家戶戶住上了安全房、喝上了干淨水、用上了穩定電、走上了平坦路,記者跟隨梓山鎮市容城管中隊副中隊長易小昆來到孫劉兩姓祠堂,98%的農戶通硬化入戶路﹔96戶享受了危舊土坯房改造政策,在村中池塘邊,基礎設施薄弱, 此外,特別是河堤未修筑之前,有“梓山潭頭,還有一座涼亭,村裡廣泛開展了“學模范,利用古村村規、村訓等引導群眾鄰裡和睦、互相幫助,孫觀發充滿憧憬:“村裡蔬菜產業發展那麼好,”梓山鎮黨委書記段建陽告訴記者,貧困戶還有分紅收入。 孫觀發說:“總書記來到我們村,家裡的生活肯定會越過越好,孫劉兩姓先祖共建祠堂,今后日子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