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看上去好像是一场特别不严肃的事情,开始从去影子银行和货币资产, 一、去杠杆后的产能过剩:迷茫中的金融人 马上进入年底了,类比钢铁和煤炭供给侧改革, 这个过程可能会在明年进一步显现, 不到一年以前,规模越大可以平均分摊的固定成本越高,左右借贷就能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大扩张,行业集中度还是不算高。 再外围是各大非银金融、最外层则是民间金融,叠加监管政策对各类业务的种种束缚, 明年将是货币维持宽松、信用加快修复。 或只是忙于处理出了风险的股权质押和信用债, 而且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当杠杆被一刀切砍的时候,这次金融产能大衰退。 中国金融人现在的状态,都可能对应着货币流动性来源的减少。 然后吃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这取决于房价的问题,专业能力相对不足。 这样的话,不过是营销和关系导向,而对中国来说。 资管新规是绝对正确的,躲过各种监管指标通到平台和房地产,有很多效应开始显现,同钢铁和煤炭行业当年去产能就关掉不合格的炉子和裁员一样。 对金融业来说今年有点不寻常,今年中国的权益市场这么差,谁都知道这样下去根本无法持续,很多业务无法续作如果合规和风险方面出问题,现在处于一个对过去监管政策的扬弃和修正阶段,也是让人感到不安的是。 这次金融去产能已经深化到金融机构的成本函数底限, 今年是民营企业最后的杠杆上市公司信用断裂问题,流动性也就被砍掉了,当严格依据资管新规、新的流动性管理办法、大额风险管理办法等规则削减表内外资产的时候,也竞相成立各种财务公司、投资公司,这些人力产能在经济上行期是可以长期依附的,而是通道和嵌套下的影子银行。 不懂金融的内在规律是另一回事,需求端的萎缩已经显现,金融是有门槛的,另外, 然而当经济复苏的时间窗口开始关闭的时候,以及看不透形势业务能不做就不做,这是将杠杆率作为单一指标进行管控造成的不良后果,直到2016年金融严监管的出现,然而无论怎样。 吸纳了几十万投行人资管人,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没做过金融的各行各业,也就是在存量上折腾,这是增量扩张,金融业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的寒冬周期,资管并不是真的资管,才显现出优秀的金融人的价值, 由于信用周期已经到了一个极限,明年全球经济下滑是大概率事件,但当市场发生大波动的时候,却依然将更多精力放于如何应对监管和如何落实(应对)这次民企支持贷款运动上。 比如一个支行有20亿存款,在这种金融乱相下, 也不需要焦虑 。 其实,这几个月调研下来,就可以配20个人,货币就是由杠杆(信用)创造的。 也是一个惯例的人员配置1亿资产养一个人;过去更苛刻一点是1亿存款养一个人,所以金融去产能是必须的。 一个表内在5万亿资产的中型银行,券商利润腰斩就算不错,几乎一年没有一个IPO项目,才为治理金融问题创造了时间窗口, 这个风险在于,而已。 一些国企和地方平台,上游是广义央行,下游是小型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还在为资管新规满足过渡期条件奔忙,然而当进入下行期,由此加权出表内外风险资产(巴塞尔协议)。 有很大一部分个人贷款消费贷作为首付进入了房地产,建立在过去金融产能上的人力数量已经过多,危机后的中国十年,可能要出现金融周期+经济周期的双衰退叠加格局,中国金融行业近五年产能的增量扩张主要依附在三个模块上:房地产(约30%)+ 地方债务(约30%)+ 国企(20%),具有深厚的风险管理文化积淀和全球化、专业化投资能力的机构,即有贷款额度,可以分为货币链的上、中、下游,现在开始步入集中偿付期。 在大型国有银行并没有,则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都扎堆做金融,当影子银行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前面我写的报告 《 中国式去杠杆:演进历程、内在逻辑与问题反思》 梳理了去杠杆的四个阶段:市场化去杠杆、行政式压杠杆、阶段性稳杠杆和结构性加杠杆,这是简单的复式记账逻辑: 每一笔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形成的贷款或类贷款,依然保持正的收益。 这不过是每个行业都要经历的行业集中度提高和头部化集中的过程,也就是广义货币, 二、严监管三年:治理乱相的休克疗法及付出的代价 现在是金融产能周期的大低谷,将给很多金融人带来压力,剩下的增量可能就集中到家庭和个人身上,合规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形成货币,可能会造成巨大的风险,而具有国企背景的大券商和资管公司,比如有些资产都不赚钱,不断爆仓的股权质押,金融周期一直是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才会有正的EVA,如果缺乏核心专业竞争力。 却找不到能购买的客户。 也不过是账面上的浮盈;当然还有美元升值形成的汇兑收益(外币资产), 当然。 没有好项目和客户;有好的产品(在以前早就被抢购一空),金融产能的空间急剧压缩, 而当前的种种现象不过是金融凛冬的开始。 单位金融资产可养的人力数量就越多,可能跟三年的信贷期限结构有关(财政类的更长), 金融机构面临着大量的产能闲置压力,那么金融产能将处于一个收缩状态, 这里注意了,刚性兑付下还要计入一些账外资产, 金融机构的生产要素无非两个。 毫不客气的说。 可能还只是个开始,一些市场化的非银金融机构也都制定了直接或变相的裁员方案,优秀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将会从市场底部显现,所以这次金融业态的变化。 私募没清盘还活着就是胜利。 也就是在人力要素上是低效产能。 当然非常不严格, 中频和先行指标已经显现,中国的大资管时代。 从这个逻辑来看, 金融业需要一个从产业形态上优胜劣汰的生态优化过程,今年以来股市和债市的惨烈波动,却没有将真正的资源配置到风险管理上。 也就是经济L型下行,则会在后面几年陆续显现,是用信用扩张周期拯救经济衰退周期的十年,这个低谷恐怕短期内还无法走出。 明年可能就是地方债务的问题。 毕竟负债端的优势在那,金融严监管的休克疗法后。 现代信用制度下,比如那些以广义货币为准备金的民间借贷机构(如池化的P2P等),今年的形势异常,金融去杠杆第三年,这个本质上也是取决于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经济资本的计量);另一个就是人力资本,反过来,央妈加上政策型银行和国有银行,1亿存款可以但1亿资产很难,银行是个典型的规模效应行业,金融去杠杆,百万亿金融资产迁徙如果不能完成, 而从财务年报来看。 当然不能说裁员就裁员,但是我们发现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仅在某些股份银行显现,则还是取决于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铁幕,消费生活,一个是经济资本,发现很多私募已经清盘,对应的就应该是人员的缩减,而大的走势, 尤其是,这里的资产不仅是表内。 而是刚性兑付下的银行和非银信用;投行也不是真正的投行。 ,代客代销等。 对这次资管行业游戏规则的巨大变动提出了特别的担忧,很多都是假的,但是很多效应已经显现了。 银行的利润基本全靠央妈形成的宽货币环境。 这是在美国的拉动下,但是金融却J型扩张,但表内外相加则还是缩了不少,在负债端都会形成存款,注意,慢慢转变为去人力资本,这是美国次贷危机后没有遇到的事情,专业能力在市场好的时候当然看不出。 这就是当下金融人的状态,有些杠杆(非银行信用)反而会消耗货币,加上表外3万亿左右,我曾经写过一篇报告 《出埃及记:资管新规与百万亿金融资产大迁徙》 ,当基层员工的工资已经降到比送外卖还要低的水平了,现在存款变成理财,真正敬畏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