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金虎、通讯员田宝宗报道:受传统风俗文化的影响,殡葬改革一向是头等难题。为推进殡葬改革,日前,山东沂水县在道托镇北下庄村准备建设一处公益性公墓。因为选址处有5座坟头需要迁移,令建设施工方抱定打“持久战”的念头。没承想,不到一周,5座坟全部迁到公墓中。北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增全向记者道出了原委,“还是县领导带头迁走其中自家的一座祖坟,才打消了群众的疑虑”。 地处沂蒙山腹地、经济欠发达的沂水县,把实施殡葬改革,作为改善民生、移风易俗的关键一环。从2017年5月10日起,他们实施“殡葬全免费”:只要选择进公墓安葬,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墓穴等费用,全部由县财政承担。 沂水县领导表示,殡葬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一线的党员干部。没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此事难成。为此,在改革之初,沂水印发了《致全县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一封信》,要求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带头丧事俭办、带头移风易俗,在殡葬改革中以身作则,发挥示范表率的“头雁效应”。 为防止有的干部摆花架子,做“嘴上文章”,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沂水县先后召集乡镇党委书记召开了6次现场推进会,为党员干部“紧发条”。为让这项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进村入户,为基层群众算起多笔细账。一是经济账,由于公墓集中开建,县财政投入约5000万元,以后每年只需投入2000万元,每年便可为群众节省2亿元,丧户户均可节省90%的费用;二是土地账,一亩地只能建20处双穴墓,每年需占用土地300亩左右,而沂水县建设的公益性公墓,一亩地可建200处双穴墓,每年仅需20亩至30亩地即可满足全县逝者安葬需求,比过去节省了约90%的土地,可有效避免“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三是资源账,一个大棺材大约用1立方米至1.5立方米木材,如果进公墓安葬,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一笔笔民生账,算得群众口服心服。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短短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沂水县已有4739户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其中,新进公益性公墓4271人,自愿将旧坟迁入的1878人。自2017年7月1日全县110处公益性公墓建成后,实现了新逝人员100%进公益性公墓。 如今,新的安葬模式带动了丧事简办,“厚养俭葬”新风尚在沂水蔚然成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