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综合 科技 财经 股票 四川 图片 生活 公益

商讯

旗下栏目: 商业

冯晓林: “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折腰世俗?

来源:中华网 作者:小艺 人气: 发布时间:2016-11-28
摘要:中国绘画史专家、书画理论家冯晓林老师针对目前很多艺术家,书画家一味坚持艺术不媚俗的现象接受采访时表示:“书画家是很苦的,真正能出师被大众认可更是不易,我的想法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可以高于世俗,而如果艺术折腰世俗,那可能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中国绘画史专家、书画理论家冯晓林老师针对目前很多艺术家,书画家一味坚持艺术不媚俗的现象接受采访时表示:“书画家是很苦的,真正能出师被大众认可更是不易,我的想法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可以高于世俗,而如果艺术折腰世俗,那可能离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会越来越远,因为本身我也绘画,我知道其中的不易。”

  

  冯晓林老师与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先生论学

  艺术主张

  冯晓林老师接着说,中国书画的所谓“传统”,是在满足中国特殊的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的条件下的农耕社会的审美需要的产物。一味的追求“传统”,只是农耕社会中的依附和寄生(包括农民和士大夫)关系的延续,是想把艺术当作一种一劳永逸地守着可以固定不变的不断重复的“经验”,而永远有饭吃的手艺人的艺术价值观。

  “笔墨”问题的核心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笔墨当随时代”就应该包含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所形成的绘画体系的“时代”。笔墨不是中国画的全部,也不是中国画的本质或精神,它只是中国画的一种形式语言。

  艺术不是学术,也不是技术。学术追求真理和终极解释,而艺术表现感受和体验,因此,每个画家都必须要有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的看法和表达方式。技术追求标准和统一,追求可预见的重复,所以技术可以“熟能生巧”,而艺术追求独创和不断的创新,没有标准和统一要求,不需要重复,因此也不要“熟能生巧”。熟则甜俗,巧则欺世。所以好画不是多画就能画出来的,每一件作品要的是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诉求。

  书画关系的本质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引书入画作为画法的丰富和发展值得提倡,但若以书评画,以书论画,其流弊所致,则书画不分,以书销画。自古人皆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书画同源”的“同”中,绘画一定要有绘画性,否则书画皆不可存。

  对于创新,认为自古圣人皆守“述而不作”之意,新不是“创”出来的。在传统艺术的发展上,“推陈出新”、“以述为作”方是积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正道。

  冯晓林,重庆梁平人,是中国少有的多才多艺的书画界精英人物,他身兼多职,中国绘画史专家、中国美术史博士后、书画家、书画理论家,旅日学者、书画家,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高级访问学者、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学苑音像出版社社长、编审(教授)、总编辑,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不断有多种书画理论著作及论文问世或付梓,出版多种书画作品集,近期又与荣宝斋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美术理论专著(《芥子园画传全解》(10卷 ),美术类编著《画谱集成》(90卷)《画谱丛编》(200卷)。

  于动乱冥蒙之时,遇蔬果博古清供画先辈大师鄢茂銧先生于离乱之中,遂相与忘年,沉默于笔情墨趣的山水、花鸟之末技,于废纸旧书堆中,抄习全本《芥子园画传》、《耕香馆画賸》等无用之术,遂以三十余年不辍于隙。


责任编辑: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