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帽,即道巾,多由马尾制成,是道士头上戴着的一种软帽。俗言“道有九巾”中的“九巾”即此。 据说,四川的道士从明朝开始,就已经戴着这种马尾制成的纱帽了。然而,纱帽的制作也颇具讲究,不仅要求编织者拥有精湛纯熟的编织技艺,还需要持久的耐心。因为这种由人手工一针一线编织出来的一顶纱帽,往往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和精力。 “混元巾”由萧婆婆用马尾编织而成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加之机器制作代替手工艺的趋势,这种“耗时耗力”传统技艺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远离了人们的视野。曾经兴盛一时的成都纱帽技艺如今也仅仅只变成了一条街名。 如今,任然继承着传统纱帽技艺的传承人已为数不多,萧婆婆是其中一人。 萧金凤,87岁,纱帽技艺的传承人。 纱帽技艺的传承人萧金凤老人今年已87岁了,她是川内张纱帽的夫人。自年轻起便悉心师从其翁学习纱帽的编制技艺,至今仍保持其传统的编织技艺。然而这门精湛的手艺,却因少有人继承,而濒临失传。 或许是因为缘法,2016年初,萧婆婆经师兄介绍,离开了喧嚣的都市,带领徒弟来到清静闲适的金堂县五凤溪镇的关圣宫,继续从事纱帽的制作与技艺的传承,同时也为道众编织道巾(纱帽);而庙中的年轻道士也有幸得到了萧婆婆的传授,张铭涛便其中之一。 纱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张铭涛(左) 张铭涛,21岁,辽宁沈阳人,正一派道士。年幼时厌学,入道沈阳太清宫当道童。17岁又皈依河南逍遥观随赵嗣一道长学习道家养生、道家功夫。19岁再入青岛崂山太清宫学习道家剑术。后来来到四川,在五凤溪关圣宫入道修行。有一次看到萧金凤老人在编织纱帽,便好奇的上前了解,在与萧金凤老人的交流中对纱帽产生兴趣,从此拜师萧婆婆学习纱帽的编织技艺。 张铭涛称呼萧婆婆为“阿婆”,很多道士还叫肖婆婆为“萧老神仙”,张铭涛说:“阿婆已经把善,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 我们前往关圣宫的时候,得知萧婆婆生病住院了,已经连打了好几天的吊瓶。在采访萧婆婆的当天,萧婆婆刚刚出院,手背上还留有在医院打针留下来的胶带。在和萧婆婆交流的时候,一提到纱帽和她的爱徒张铭涛,萧婆婆就有很多话说。 编织纱帽是一件工序非常复杂的工作。首先要定模起针,然后马尾穿针、起脚边、收边、起凤眼。通常编织一顶纱帽学要两个人相互配合,即便是两个人一起完成,也需要十天到半个月不等的时间。编制完成之后,还需要烫染定型、晾晒,最后才算是完整的做出了一顶纱帽。 纱帽编织工序之一:烫染定型。 说起她的爱徒,萧婆婆说,张铭涛是一个非常本分的人,一心向善从没有坏心眼。并且做事有耐心,沉得住气。她把张铭涛就当做自己的亲孙子一样。萧婆婆也坦言,自己非常希望张铭涛能够完完整整继承好纱帽编织的这门技艺,不要让它失传。也希望张铭涛以后能够留在四川生活,并且早一点找个女朋友,一起把纱帽技艺传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