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综合 科技 财经 图片 生活 公益 热点 健康

热点

旗下栏目: 宜宾 商讯

突围国际巨头打压 “大国重器”东北再崛起

来源:中国网 作者:小艺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1-15
摘要:▲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厂区内一艘正在建造的油船。记者 潘昱龙 摄 突围国际巨头打压高端装备逆势上行 大国重器东北再崛起 打包你的散装idea,拯救你无处安放的APP,尊重你一本正经的专业态度。谁能想到,如此时尚鲜活的语言竟出自素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2017年岁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厂区内一艘正在建造的油船。记者 潘昱龙 摄

  突围国际巨头打压 高端装备逆势上行

  “大国重器”东北再崛起

  “打包你的散装idea,拯救你无处安放的APP,尊重你一本正经的专业态度。”谁能想到,如此时尚鲜活的语言竟出自素以严谨著称的工程师——2017年岁末,首场i5OS开发者实战沙龙在沈阳机床集团i5研究院火爆进行,一群年轻的工程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互联网+i5新工业母机”带来的智造应用升级。

  自2014年全球首发i5智能机床以来,沈阳机床的“i5旋风”越刮越猛,i5智能工厂、5D智造谷、i5OS,让i5新工业母机日渐成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又一“大国重器”。

  从工业母机到重型工矿装备、核电化工装备、高铁客车、工业机器人、船舶、飞机……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东北不断创新贡献“大国重器”,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爬坡过坎,同时也面临历史负担过重、体制机制束缚、国际巨头打压等一系列新挑战、新瓶颈,一些国企甚至面临“饿死在创新的半路上”的窘境,亟待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美国波士顿市橙线地铁首批列车下线。这是国内首批依照美国标准生产的地铁车辆,不仅满足美方在技术、商务、本地化及法律等方面多项要求,而且将凭借人性化设计改善乘客的出行体验。记者 张楠 摄

  向高端进军 在困境中突围

  机床是测量中国制造的晴雨表。

  “传统的大路货没人要了,i5新产品订单却接不过来,累计已经突破了2万台。”沈阳机床集团企业文化部部长黎先东告诉记者,机床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愈来愈明显。

  数据显示,沈阳机床原来在市场上十分抢手的普通车床销量急剧萎缩,年销售额从高峰时40多亿元急降至10亿元以下。但由于企业提前10年布局i5技术创新,终于引爆市场需求,助推“老母机”困境突围,涅槃新生。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东北传统装备业仍然面临下行的压力,但高端新型装备逆势上行,新老动能换挡提速。

  “只有向高端产品进军,才有希望在困境中突围,这是东北装备的出路。”采访中,东北一些装备企业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作为中国轴承工业发源地,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近年来不断突破技术创新天花板,实施“替代进口、发展高端”战略,加速进军以前曾被跨国公司控制的高端市场。

  “我们攻克了铁路重载货车轴承技术,打破国外企业长达8年的垄断,达到45%以上的市场份额,实现了进口替代。”在车间内,集团董事长孟伟告诉记者。在全新的生产线上,巨大的轴承产品被打磨得精光四射,井然有序地排放着。依靠产品结构的调整,瓦房店轴承集团的经营形势好转,201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从上年同期的亏损3400万元转为盈利6200万元。

  东北一些装备企业以持续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全力突破重大工业技术瓶颈。

  国产高端机床一直缺乏自主“大脑”——数控系统,这项技术长期被德国西门子、日本法那克等企业垄断。“国产机床长期‘魂体’不匹配,硬件是国产的,但大脑(数控系统)是进口的,两者对接总出质量问题,饱受用户诟病。”沈阳机床的工程师发现,每年花巨资外购的“大脑”,很多参数功能被人家封闭了,成了“脑残”产品。

  没有自主核心技术,就不能开发出新产品、新服务,企业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死。在近乎“惨烈”的白热化市场竞争下,不断有一些机床企业倒下。

  2007年以来,沈阳机床持续投入11亿多元,在上海组建专门团队,对机床数控系统进行攻关,由于仿制和引进国外技术的道路都走不通,在国外同行严密的技术封锁下,沈阳机床以朱志浩为领军者的创新团队,不把国外技术作为唯一技术源头,不走国外数控系统的技术路线,确定了开放式数字总线路径,打造非广谱的且与沈阳机床产品高度集成的数控系统定位。

  终于,沈阳机床于2012年成功研发出在网络环境下面向用户、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i5智能控制系统,并于2014年初在全球首发了i5系列智能机床,为集团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现代工业服务商转型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自主创新让东北装备升级换代。2016年3月,哈电集团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台300MW核电站反应堆冷却剂泵组通过国家鉴定,一举改变核电站回路“心脏”靠少数国家制造的历史。

  吉林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年实现了铝转向节项目的成功研发,但原材料铝毛坯长期被几家欧洲企业垄断。在政府支持下,公司先后兼并德国凯撒公司和法国C2FT公司,掌握了铝材铸锻的核心技术,目前已成为奔驰、奥迪等知名汽车品牌的优质供货商。

  ▲2017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展出的i5智能机床的标识。记者 李钢 摄

  技术创新的不断突破,让新动能不断增强。

  东北三省工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辽宁智能机床、海洋工程、工业机器人,吉林高速动车组、农业机械,黑龙江航空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产业增势明显。吉林汽车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产业实现20%以上增长。2017年1月至9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31.8%,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9.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占全行业比重达到18%,比上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

  摆脱“靠天吃饭” 重塑内生动力

  记者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新东北现象”的出现再次给东北国企干部职工上了一堂深刻的市场课。

  “在市场上看似产品的较量,实际是背后一个体系的较量,一种机制的竞争。”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如是认为。

  如果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不能及时升级换代,在市场红火时还能过日子,一旦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就会遭遇困境。

  东北装备企业普遍有这种危机感:“靠天吃饭”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经历几年困境中的调整,东北装备企业不再对“大项目”“强投资”产生过度路径依赖,开始转变思想观念,从依靠外力转向重塑内生动力。

  吉林省国遥博诚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于景涛透露,得益于强化新技术研发,开辟国土测绘、海洋监测、气象探测等新型市场,公司最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作为国内高速列车制造企业的龙头,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持续创新占领行业技术前沿,组建了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联盟,并利用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单项优势,精准开展技术研发,避免“贪大求全”式研发浪费。最近,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在动车组转向架技术上展开技术攻关。

  进入21世纪,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引领工业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

  接受记者采访的有关人士认为,让“大国重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与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才能引领传统产业跟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潮。

  “GE、西门子这些跨国企业,早就开启从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转型,我们绝不能错过这一机遇。”沈鼓集团副总经理李绍国告诉记者,“设备一卖了之挣不着大钱,也不可持续,必须向工业集成服务转型。”

  沈鼓集团开发出“沈鼓云”网络服务平台,技术人员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控客户设备现场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就派人上门修复。企业紧盯市场上正在运行的10万多台设备,提供日常维护、维修业务和智能化升级改造,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2016年企业服务收入增长48%,有力对冲传统业务下行压力。

  随着一些全新业务领域的开辟,服务模式的转型,东北一些装备企业开始摆脱被动局面,发展步伐再次回归稳健。

  2017年上半年,黑龙江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6%,快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16.3个百分点;辽宁石化装备深加工能力提升,冶金建材产品精细化水平提高,电子信息行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成为行业振兴新动能。

  北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苏学祥告诉记者,冲破体制机制束缚是重塑内生动力的重中之重。集团正在推进“三司一园两中心”改革,将集团架构从“母分公司”改为“母子公司”,将盾构、矿山采选等优势业务板块重新整合成立专业化公司,增强企业自主经营活力和决策效率,把原来只为企业内部服务的维修保障服务、辅助业务推向市场,变老包袱为新动力。北方重工集团还与金融部门协商推进50亿元债转股,将负债率降低20个百分点。

  进入经济新常态,随着新一轮振兴的推进,东北装备企业普遍面临如何从“大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为东北装备走出国门、加速海外布局、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巨大商机。

  “我们的矿山设备、水泥建材、盾构机等产品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接连获得新订单,2016年以来拿到的30多台盾构机订单中,海外市场占了80%。”北方重工集团海外营销总监杨溢告诉记者,海外市场日益成为企业新增长点,年出口额已由10年前的一两千万美元,迅速增加到近年的三五亿美元。

  ▲2017年12月1日,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开通运营5周年。记者 杨青 摄

  遭国际巨头打压 防“饿死”在创新半路

  东北经济正值转型升级、转换动能的滚石上山阶段。一批企业面临资金流紧张、市场环境趋紧的困境,而持续创新需要大量投入,新研发装备要想成功打破由国际巨头垄断的市场,也需一定的周期。

  东北装备企业在向高端市场进军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饿死在创新的半路上”的风险。

  大连光洋集团开发的五轴数控机床在推广之初,客户为防范风险,不愿接受国产设备,加上进入军工行业要办理各种认证手续,门槛高、周期长。“我们一度面临国内客户不愿用、不敢用的困局,也时常遭遇海外竞争对手以价格战等多种形式的打压。”大连光洋集团董事长于德海说,“如果不是咬牙坚持,我们可能连市场的大门还没触碰到,就饿死在半路上了。”

  看到包括东北在内的中国装备企业加速创新,国际巨头也在不断调整市场战略,企图压垮中国竞争对手。据东北一些装备企业负责人介绍,每当国内开发出一款能替代进口的高端装备,海外产品价格就会应声而落,甚至不惜降到成本价以下,全力遏阻国产设备上市。

  “以我们开发的10万大空分设备为例,海外一家跨国巨头为打压我们,一下子将价格降至我们的成本线以下,差点将这项高技术装备扼杀在摇篮里。”沈鼓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金娜说。

  大型装备是制造业的工具和母机,市场需求远非快消品那样庞大而持续。长期以来,东北一些大型设备企业由于缺乏资本金注入,加之企业办社会未完全剥离、历史遗留的大集体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导致资金链一直趋紧,多数国企主要靠贷款支撑发展,造成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导致风险。

  近期,东北一家大型装备企业被银行抽走20亿元贷款。企业财务人员表示,新产品开发正处在关键时刻,这么一来,企业差点停产。

  好在这一问题已开始受到重视。2017年12月初,沈阳机床集团发布公告,其综合改革方案获得国家八部委联合批复。近期,沈阳机床将落实新老产业分灶吃饭,债转股、金融租赁等一系列改革。关锡友说,随着改革措施相继落地,企业将化解眼前困难,迸发出更大潜力。

  东北经济界一些人士建议,面对东北装备所处困境,当务之急还是要下决心破解企业“高负债、重负担”等严峻问题,支持它们尽快突破转型瓶颈。另外,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还须高度重视企业的债务风险,严防资金链断裂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针对装备制造业的特点,相关部门和机构还需加强融资制度创新,重点支持东北装备企业上市融资、增发、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专家认为,重型装备是兴国之器、确保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撒手锏”,应进一步强化对高端装备的政策支持,创新支持体系,进一步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区的高端装备不断提档升级。

  接受记者采访的东北装备企业干部职工还有一个共识:“新一轮振兴要有新作为、新贡献,为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大国重器。”

责任编辑:小艺